本文作者:author

上海家化:百年国货的迟到危机

上海家化:百年国货的迟到危机摘要: 国货“老大哥”上海家化:一场迟到的危机爆发提起上海家化,在不少老百姓心中,那可是响当当的国货品牌。从百雀羚到六神,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牌子,一度撑起了中国美妆行业的半壁江山。可如...

国货“老大哥”上海家化:一场迟到的危机爆发

提起上海家化,在不少老百姓心中,那可是响当当的国货品牌。从百雀羚到六神,这些陪伴我们长大的牌子,一度撑起了中国美妆行业的半壁江山。可如今,这份情怀滤镜,却遮不住上海家化业绩暴雷的残酷现实。2024年,预计亏损高达7.1亿至8.8亿元,这不仅是上市24年来的最差成绩,更让人质疑,这家百年老店,还能扛多久?

昔日辉煌与今日困局

看看上海家化曾经的辉煌,再对比现在的境况,不得不让人感叹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。想当年,它可是国货美妆的领头羊,市场份额稳居第一,风光无限。然而,随着珀莱雅、华熙生物等新锐品牌的崛起,上海家化的市场份额却大幅缩水,从2015年的3.2%腰斩至2024年的1.4%。

这种落差,就像一位曾经的学霸,突然发现自己被后起之秀远远甩在身后,那种失落感可想而知。更糟糕的是,上海家化似乎并没有找到应对策略,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步步走向边缘化。

海外扩张的“水土不服”

2017年,上海家化斥巨资收购了英国婴童品牌汤美星,原本希望借此拓展海外市场,实现国际化转型。但现实却狠狠地给了它一巴掌。汤美星不仅没有成为业绩增长点,反而成了拖累。财报显示,该品牌净利润从2019年的2.1亿元暴跌至2024年上半年的0.22亿元。最终,上海家化不得不计提高达5.5亿至6.8亿元的商誉减值。

这笔失败的收购,就像一场豪赌,上海家化不仅输掉了真金白银,更输掉了时间和机会。海外市场“水土不服”的教训,无疑给急于扩张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:全球化不是简单的买买买,更需要对当地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和精准的判断。正如财经评论员叶檀所说:“企业并购,绝不是简单的资本游戏,而是对企业战略、管理和风控能力的全面考验。”(来源:叶檀财经)

渠道转型的“阵痛”

在电商时代,渠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。上海家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,并试图进行变革。然而,它的渠道转型之路,却走得异常坎坷。2024年,上海家化激进推进“经销商转自营”模式,本想通过掌控渠道提升利润率,结果却引发了退货潮,导致营收大幅下滑。

这种做法,就像一场“豪赌”,上海家化赌的是自己对市场的掌控力,但结果却证明,它对渠道的理解还不够深入,对市场的变化也缺乏足够的敏感性。要知道,渠道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循序渐进,更需要与经销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。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,最终只会适得其反。

更令人惋惜的是,上海家化在新兴渠道的布局上,也明显滞后。当其他品牌在抖音、小红书等平台玩得风生水起时,上海家化却还在固守传统渠道,这无疑让它错失了与年轻消费者沟通的良机。正如营销专家李叫兽所说:“品牌年轻化,不是简单的换个Logo,而是要深入了解年轻人的文化和价值观,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与他们沟通。”(来源:李叫兽公众号)

管理层动荡的“内耗”

一个企业的成功,离不开稳定的管理团队和清晰的战略方向。然而,自2013年葛文耀离任后,上海家化就陷入了长期的管理层动荡。短短几年时间,就换了四位CEO,平均任期不足三年。这种频繁的人事变动,不仅让企业战略缺乏连贯性,更让内部人心惶惶。

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·德鲁克所说:“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,是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,让员工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。”(来源:《管理的实践》)而频繁的人事变动,只会导致组织效率低下,员工缺乏归属感,最终损害企业的长期发展。

更让人担忧的是,上海家化的管理费用率常年高于行业均值,高管薪酬也远超行业水平。在业绩下滑的情况下,过高的管理成本无疑进一步拖累了企业的盈利能力。这就像一个家庭,收入减少了,却还在大手大脚地花钱,长此以往,只会走向破产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47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